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7中文网]
https://www.17zhongwen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被北伐军士们念叨的诸葛丞相此时正跟吴懿(及他的本部兵马)一起走在返回成都的道路上——他们前两日刚刚离开武都郡,迁徙到此的氐人是雷定一系,不过雷定已死,现在的首领是雷定的儿子雷淇,雷淇本人倒是野心不大——多年的陇南地区生活让这些氐人越来越接近汉人,不但姓氏皆为汉姓,就连语言也是汉语、衣服与汉人相似,如果不是曹魏不承认他们是汉人,那么双方就只有很少的差别。
大约是以前被曹操、夏侯渊打得太惨,又被魏武都太守杨阜强制迁走数万人,剩余的氐人已经不敢再对曹魏有敌意,但是汉军的到来又让他们看到了变化的希望,所以廖立前来招揽氐人的时候,雷淇问了三个问题——汉军招揽氐人,是不是要去跟曹魏打仗?是不是要征收税赋?是不是要派遣官员?
廖立回答得也很直接:当前汉魏两军的战斗必然以一方覆灭而告终,目前汉军占优(虽然总体上依然是魏国实力更强,但是只考虑陇西区域,确实是汉军重新占据了优势),留在陇南的氐人们有着以前帮助汉军的情谊,如果帮助汉军,那么将来大汉必然给予回报,凉州的羌人们已经站在汉军一边(其实只有一部分羌人),倘若氐人们不抓紧机会,那么等汉军覆灭魏军,氐人们也只能在山里继续生活了。
雷淇听到回答后有些犹豫,然后廖立又给他许了诺:一是氐人可以选择纳税或者从军,汉军对纳税和从军的氐人与汉民等同视之,二是只要交够了税(从军也是血税),汉军就不派官员,允许氐人在武都郡自治,三是汉军会为氐人提供药物、金帛和其他帮助,而氐人要忠于大汉,不得与其他势力勾结。
由于当时廖立没有带什么贵重的财物,所以他从身上的衣服撕下三块布条作为凭证,只要自己还活着,大汉就一定会兑现这些承诺,这三根布条被雷淇系在自己的手杖上妥善保管起来,然后就带着族人从阴平迁到武都郡。
诸葛亮路过武都郡的时候抽空接见了这位氐人领袖,并以大汉丞相的身份向他保证廖立的许诺是有效的,大汉依然记得当初汉中之战的时候他的父亲为大汉做的贡献,并表示回到成都后会向陛下请求正式册封雷淇侯王首领称号。
“丞相可听闻朝中最近有不利于丞相的流言?”在快到成都的时候,吴懿终于还是开口提醒。
于是诸葛亮放下手中的《资治通鉴》:“确有此事。”
“那丞相可有应对之策?”
“全凭陛下做主。”丞相原本想再换本书,不过又想起上次陈轩来的时候唠叨半天让他不要用眼过度,只好把书塞回行囊中,不过他的回答让吴懿有点着急:
“丞相鞠躬尽瘁,我当上书为丞相辩解。”
“不妨,无非是李正方见北伐顺利,想要掺上一手。”诸葛亮摇了摇头,昔日先帝托孤,令自己主政李严主军,不过李严虽有才华却性情孤傲,难以与人相处,又为了劝九锡和开府的事情跟诸葛亮闹的不愉快,所以赖在江州当自己的土霸王。有时候他也很想问问李严,你那些手段应该是汉室复兴之后再用的手段,如今大汉仅仅一州之地,凉州也尚未平定,难道在成都这个地方摆出仪仗来作威作福是什么很光彩的事情么?
难怪日后自己批斗他心思只在自家、施舍小恩小惠、全不顾国家大事——诸葛亮自问怕不是无比失望才会写下这样的弹劾奏折。
但丞相也从书上看到李严的结局——这位托孤大臣听说自己去世后认为没有人会再启用他,所以发病而死,与廖立情况类似,自己既然能为了大汉重启廖公渊,难道还容不下李正方么?只希望此次回到成都敲打他之后李严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。
抵达成都是两天后的事情了,刘禅带着百官出城十里迎接凯旋的大军——如果不是丞相的这支队伍配了不少马匹脚程比预计的要快,刘禅甚至打算去剑阁迎接丞相(好在最后被群臣拦住了)。尽管如此,诸葛亮看到刘禅时还是赶快翻身下马行礼:
“老臣惶恐!”
吴懿和他的队伍也连忙下跪行礼,不过刘禅全然不顾,就这么快步跑来扶起诸葛亮:
“相父快快请起,朕听闻北伐顺利,深感欣慰,有劳相父奔波,都是朕的过错。”
说完就扶着诸葛亮要回成都,好在丞相反应快拉了刘禅一下,后者才反应过来,冲着吴懿和其他士兵也喊了一句:“众卿家快快平身!”
在回城的路上,刘禅与诸葛亮同乘御辇,并肩而行,年轻的皇帝眼中流露出明显的安心和好奇,见他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,诸葛亮不得不开口:“陛下可有的事情要问老臣?”
刘禅左顾右盼了一下,见依然有臣子跟在身后,吴懿帅兵马行进在后,便摇了摇头:“不急,相父,待返回宫中再做计较。”
“可是为成都流言蜚语之事?”
刘禅点头称是,又问:“那朝中那些流言蜚语,相父打算如何应对?”
诸葛亮淡然一笑:“清者自清,陛下英明,定能洞察是非。臣只管尽忠职守,其他自有公论。”
回到成都后,刘禅便在宫中召集诸臣,先是表彰了整个北伐过程中的有功之臣,俱有封赏,又遵照诸葛亮请求遥封雷淇侯王首领事宜并派使者送去印信,这才遣散众臣,将诸葛亮引入后殿,又叫来宫人伺候,这才缓了一口气:
“相父归来,朕可算能松一口气了。“喜欢沙雕网友援北伐请大家收藏: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
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