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页   夜间
17中文 > 血脉撒满世界 > 第135章 历王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7中文网] https://www.17zhongwen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刘长这人不仅敢想,还真的敢去做。

    在自己的封地上,他根本不使用朝廷颁布的法律,而是自行制定。按

    照汉朝的规定,封国仅仅拥有行政权力,而立法权力则属于朝廷。刘长的这一举动,说得好听些,是对刘恒的一种挑战;说得难听些,简直就是谋反。

    然而对于这件事情,好大哥刘恒却显得异常淡定,选择视而不见。刘恒都不管,其他人自然更不敢插手。

    刘长制定了自己的法律,而刘恒却无动于衷,刘长似乎感到无趣。

    于是,他又想出了一个新花样:享受只有好大哥哥才能拥有的待遇——出人警跸所谓警跸,就是清道戒严,这可是皇帝才有的特权。

    当年尉佗居住在黄色屋顶的宫殿里,使用大旗,刘恒立刻派遣陆贾前去处理,因为他不能容忍有第二个太阳存在。

    刘长的这一行为,仿佛是在向全天下的人们宣告:天空之上,存在着两颗璀璨的太阳!

    然而,对于此事,刘恒依旧保持着一贯的冷静与淡定,他选择了视而不见,甚至连眼睛都懒得眨一下。

    刘恒默默地允许了刘长的“警跸”行为,而刘长则更进一步,竟然开始“称制”。

    所谓“称制”,意味着以天子的身份发布号令、施行政令。

    此时,刘长已经不再只是向世人宣扬天空中有两颗太阳那么简单,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证明,天空之中,确确实实有两颗太阳!

    刘恒这位兄长,其黄老之学造诣颇深,深知“以静制动”的道理。

    面对如此挑衅,他依然选择了沉默和容忍。而刘长也渐渐失去了耐心,他不愿再继续等待,于是直接上书,提出要自行任命官员。

    根据当时朝廷的规定,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,如相国等,必须经过朝廷的正式任命。

    但刘长的上书言辞不恭,态度傲慢无礼,所提要求更是毫无道理可言。

    令人惊讶的是,刘恒却选择了装傻充愣,装作什么都不知道。

    回想当年,周勃功勋卓着,但只因稍稍表现出一点骄傲自满的心态,便险些遭到诛杀。

    相比之下,刘恒对待刘长的宽容实在是超乎寻常。

    刘恒难以重责刘长,便让舅父薄昭写了一封劝谏信给刘长。

    这封信言辞谦逊委婉,态度平和,但表意明确:首先,薄昭大力称赞刘长天资聪颖,豪侠果敢,是难得一见的人才。

    其次,列举了一系列刘长任性妄为的事例,如废除朝廷法令、擅自杀死审食其等,劝说他改正错误,向善而行。

    再次,追溯刘邦艰难创业的历程,劝告刘长要守护好汉室江山,成为一名孝子贤孙。

    第四,指出刘长在孝道、义行和顺从方面存在的不足,并提及古代有因稳定天下而杀害兄弟的事情,以此警告刘长。

    最后,督促刘长向刘恒道歉,共同享受兄弟之间的欢乐。

    然而,刘长看完信后,心情十分不悦。

    文帝六年(公元前

    174

    年),淮南王刘长和柴武的长子密谋,派遣了七十多位强壮的刺客埋伏在谷口,企图进行偷袭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他们还与南越和匈奴勾结,妄图谋取更大的权力。

    然而,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,这件事最终还是被刘恒得知。刘恒随即下令召见刘长进京。

    令人惊讶的是,刘长竟然毫不畏惧地应召而来,甚至没有以生病为由推辞行程。显然,刘长敢于前来,是因为他坚信刘恒不会对他严惩。

    当刘长进人长安后,丞相张苍等朝臣和宗室要员纷纷建议斩杀刘长,并将其尸体抛弃在街上示众,原因是他涉嫌谋反。

    谋反是极其严重的罪行,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。

    然而,刘恒却不忍心对刘长处以重刑,只是将他发配到四川,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消磨掉他的乖戾之气。

    在临行前,刘恒特意嘱咐沿途官员要好好照顾刘长,确保他衣食无忧。

    刘长则乘坐着带有帷幔的槛车,外人无法看到车内的情况。车上还贴着朝廷的封条,未经许可,任何人都不得擅自撕下。

    刚刚将刘长送走后,袁盎便立刻对刘恒进言:“陛下,刘长之所以有今日这般结局,完全是因为您对他过于娇纵。他生性刚烈,受不得任何打击。若是他在路途之中死去,那您将会背上杀弟的罪名啊!”

    刘恒向来以仁爱着称,自然不愿背负这等恶名,于是赶忙派人去追回刘长。

    此刻,坐在槛车中的刘长,对着身边的侍从叹息道:“世人皆言我勇猛无比,可如今看来,我不过是个无知无畏之人罢了。我自幼受到过分的宠溺,以至于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下如此多的过错,最终落得如此下场。”

    说完这番话,刘长开始绝食,最终饿死在了槛车上。

    负责押送的人员不敢擅自开启车封,一直到雍郡,当地官员打开车封,发现刘长已经绝食身亡,并将此事上报给了刘恒。

    得知这个消息后,刘恒悲痛万分。

    此时,袁盎又向刘恒建言:“陛下,若想洗脱杀弟的恶名,可以斩杀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来表明心意。”

    皇帝有罪,自古都由臣子担当;臣子有罪,再由比他的官阶更低的人担当。

    由上往下,以此类推,最后斩了槛车经过处的沿途官吏,弃尸闹市。罪名是:沿途没给刘长吃好喝好,致使皇子丧身,按理当斩。

    刘恒以王侯之礼厚葬刘长,安排三十户人守冢。

    为了洗脱杀弟恶名,文帝八年(公元前172年),刘恒封刘长的四个儿子为侯。

    虽然刘恒斩杀官吏,封赏刘长之子,民间还是说他杀了自己的弟弟。

    民间流传一首歌谣:一尺布,尚可缝;一斗粟,尚可舂;兄弟二人,不相容!这首歌谣如同一把锋利的剑,深深刺痛了刘恒的心。

    他原本以为通过一系列措施可以平息舆论,但没想到歌谣却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。

    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,意识到自己在处理与刘长的关系时犯下了大错。

    刘恒决定亲自出马,试图挽回民心。他派遣使者到民间,向百姓解释事情的真相,并承诺会更加关心民生,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非无情无义之人。

    然而,这些努力并没有完全消除人们对他的质疑和不满。

    随着时间的推移,刘恒逐渐明白,要想真正赢得民心,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实践。

    他开始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,减轻农民负担,改善民生。同时,他也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,严惩贪污腐败现象,提高政府的公信力。

    尽管刘恒最终未能完全摆脱杀弟的恶名,但他通过积极的行动,逐渐赢得了部分民众的认可。

    他的统治也因此得以延续,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而那首歌谣,则成为了历史的见证,提醒着后人要珍惜亲情,避免重蹈覆辙。

    刘恒听完后感到非常难受和失落。

    他表示自己理解历史上尧、舜、周公等伟大人物也曾有过残忍对待亲人的行为,但他们依然被世人尊称为圣贤。

    然而,当轮到自己时,因为一时疏忽导致刘长绝食身亡,却遭到天下人的指责和批评。

    刘恒觉得自己的处境很不公平,他认为人们应该看到他的其他成就和贡献,而不仅仅抓住这一个错误不放。

    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并洗清自己的罪名,刘恒决定采取行动。

    他将城阳王刘喜调往淮南地区管理,并追封刘长为厉王。

    这样做既是对刘长的一种补偿,也是向外界展示他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和反思。

    通过这些举措,刘恒希望能够平息外界的争议,重新树立起自己的形象。

    同时,他也希望借此机会提醒人们,不能仅仅以一件事情来评判一个人的全部。

    在历史的长河中,每个人都会犯错,但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和纠正这些错误,以及如何从中吸取教训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,牧家的祠堂终于竣工。

    这座建筑不仅是一座普通的家族祠堂,更是一项令人瞩目的工程成就。

    它耗费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
    因为这座祠堂将成为牧家历史的见证,也是他们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。

    这天清晨,沈阳城内的各级官员纷纷接到邀请,前来参观这座宏伟的祠堂。

    他们对这座建筑充满期待,希望能看到牧家的实力和底蕴。

    当他们踏入祠堂时,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叹不已。

    这座建筑高大而庄严,装饰华丽且细致入微。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牧家的尊贵与荣耀,让人不禁感叹其奢华程度。

    众人在祠堂内转了一圈后,纷纷表示赞赏。他们认为这座祠堂不仅仅是一座建筑,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。

    它体现了一个字——"贵",这种尊贵感贯穿于整个建筑的设计和装饰之中。

    无论是墙壁上的雕刻还是屋顶的彩绘,都展示出牧家的财富和地位。

    当代家主在参观完祠堂后,感到非常满意。

    他看着这座精美的建筑,心中充满了自豪。他知道,这座祠堂将会成为牧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
    他决定邀请汉朝在明年的五月二十一参加牧家的祭祀大典,向世人展示牧家的辉煌历史和强大实力。

    对于牧家来说,这座祠堂的建成意味着他们的家族荣耀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。

    它不仅是一座建筑,更是牧家精神的象征。在这里,他们将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,缅怀祖先,感恩天地。

    同时,这座祠堂也将成为他们接待贵宾、举办重要活动的场所,展现出牧家的好客之道。

    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,牧家祠堂逐渐成为沈阳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

    人们会对这座建筑赞不绝口,纷纷传颂着牧家的故事。而牧家则继续发扬家族传统,不断创新发展,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。

    这座祠堂见证了牧家的兴衰荣辱,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。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