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页   夜间
17中文 > 历史直播: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> 第42章 昆阳战起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7中文网] https://www.17zhongwen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宋朝的将领们面露苦涩。

    谁都知道王莽这样的行为堪称难评,都知道王莽这样的行为对战局和将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;但是,他们作为大宋的将领,在这方面还不如新朝时候的严尤和陈茂!

    这岂非更大的笑话?

    有无数的先例在前,甚至是大宋自己的例子,但是朝廷依旧如此,官家也依旧如此。

    什么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,分明是将在千里之外,一言一行皆谨遵君命。

    他们不仅要受到军权的限制,不能随便行军和作战;甚至,在行军和作战的时候,还要听从依照朝中给出的阵图布阵作战!

    朝中,给出的,阵图!

    ——若是前面数个王朝的名将们听到,恐怕都会愕然不已,难以置信吧。

    是啊,谁能相信,朝廷远在千里之外,根本不在前线也不能实时了解前线的各种变动,可是他们却要对前线将领进行指挥,布置阵图,要求如何作战。

    并非朝中不能给以前线军队指挥,但是这种指挥通常都是一种战略上的、大方向上的指挥,譬如要求要攻下某些地方,或者要求俘获某些人等等。

    谁能像是如今的朝廷一样,将作战细节都要指挥了去?

    若是当年卫霍二人受到这样的指挥,那他们最终能否成就伟业恐怕就难说了;若当年李靖等被朝廷如此严密地要求,他们又能否取得那样辉煌的成就?

    不少宋朝的将领总会这样想。

    他们当然不是觉得自己能够比肩卫霍等名将,但是,对于朝廷这样严密的管控和指挥,却总是难以平复。

    但他们也只能通过想象,来缓解自己的心绪了。

    毕竟,武人地位无人不知,如何能够、如何敢于光明正大地说出来这些话呢?这些,与太祖太宗背道而驰的话?

    【而王邑和王寻这一来,便打下了一场名垂千古的以少胜多的战役,昆阳之战。】

    【除了标志着王莽的进一步败亡之外,昆阳之战还有两个重要意义,一是刘秀的崛起,二是“弱者先让一步,后发制强”,并最终因此获胜的着名案例。】

    韩信了然地点头。

    从前面王莽派出的大军的基本情况,绿林军和舂陵兵大体的分布情况,再加上“昆阳”这个地点,以及对于此次战役的总体评价“以弱胜强”“后发制强”,他的心中对于具体的战争经过便有了个大概。

    昆阳,这个地点多半不是起义军主动选择,而是王邑和王寻两人的决定;

    而以少胜多更不必说,王寻和王邑再如何也是带了四十余万人,而起义军假使有十余万人,其主力也在宛城,剩余的兵力还要分散在各个攻克的城池之中。

    以他的判断,昆阳城内的起义军大约不过一万人。

    这一战并不容易,但是也不是特别困难。

    【我们首先来总结一下双方的情况。】

    【王莽一方,虽然难以证明全部都是精兵,但是人数确实是达到了四十万;统兵将领则为王寻和王邑,以及后来会合的、低一级的严尤和陈望等人。他们携带粮草,其后还有辎重在不断运输中。】

    【起义军一方,刘演正带着主力包围宛城,进入了最后阶段,但也因此宛城的主力不可能随意调动;王凤、王常、刘秀等人带着剩余的兵力攻下了周边的城池,并分散驻守。】

    【此时,占据主动权的一方是王寻和王邑。】

    【他们带着号称百万的四十余万大军来势汹汹,打算迅速剿灭起义军,而王邑则把第一个作战目标放在了昆阳这座城池。】

    【事实上,王莽军内部对此并不是全然赞同的——作为有过不少作战经验的严尤就表示了反对,他认为昆阳并不应该成为大军的第一个也是全力作战的目标,他们应当直扑宛城,击败那些包围宛城的起义军。】

    【只要能够解宛城之围,击溃起义军的主力,那么昆阳乃至其他的城池的问题,都将自动解决,完全可以做到不攻自破。】

    【毕竟昆阳只是一座小城,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战略地位,也没有什么独特的地理位置,其中的起义军也不是什么核心队伍,况且这座城池本身还比较坚固。】

    【但是王邑对此不以为然,他坚持要以昆阳为目标,声称要以攻破昆阳来作为威慑,显示一下大军的力量,鼓舞一下军心——否则,简直是自己灭自己的威风。】

    【因此,王邑派遣军队向昆阳集结。】

    李世民摇头。

    王莽最终败的那么快,除了他确实不得人心不招天下待见之外,他的一系列选人用人眼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。

    看看他这次选出来的大军统帅吧!

    首先是作为大司空的王邑,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他在军事上的无知和傲慢——明明可以直接进攻真正的重镇、被包围的宛城,也是此次出征的核心目标,却偏偏要先去进攻昆阳,理由还是要展现力量,抖抖威风……

    这是什么作战理念?哪个将领统帅在选定作战目标的时候,会以这些为依据?

    在征战之中,不是没有需要展现自身武力、用战果来威慑他人的时候,但是那也绝不是因为主帅觉得需要展露力量、不能“灭自己威风”,而是真的可以通过展示来获得其他好处的——比如让敌人主动后退撤离城池,比如让他们不敢再轻易犯边等等。

    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客观情况,将领在选定一个用以威慑的目标时,也不会选择一个普通的小城,选择一个并非关键战略地位的城池。

    只要有脑子的将领,就一定会选择一个重要的、对敌军有着关键意义的城池!

    像是昆阳这样,即使获胜了,又能有多少威慑效果?

    要说威慑,还是严尤说的那样,一举攻破宛城外的起义军,这样的威慑才是真的有效。

    王邑一定要选择昆阳,是无知;丝毫不理会严尤的建议,更是傲慢。

    话说,西汉的大司空原名应当是御史大夫来着吧?

    御史大夫,主要职责应当是监察百官,不管怎么看都和军事作战没有关系。王莽怎么想的,要把这样的官员作为数十万大军的主帅?

    以及王寻,这个大司徒——丞相,虽然丞相的职权的涉及面要广上不少,但是同样不涉及指挥作战吧?且王寻本人的经历之中,也没有亲临前线这一历程。

    所以王莽是怎么想的?他到底是怎么挑人用人的?

    以及,当时真正和军中有关系的大司徒是谁来着?

    【王莽大军的动向一直备受关注,王凤和刘秀等人当然也了解到了他们的最新动向——他们向昆阳这边来了。】

    【因此,昆阳的守军开始整备,周边的散落的军队也纷纷进入昆阳,加上刘秀率领的在外的三千骑兵,最终昆阳内部的守军数量达到了一万人左右。】

    【一万对四十万,这样的人数差距简直可怖——这都不是数倍、十倍,而是四十倍。虽然目前看来,王邑好像只派了十万人来进攻昆阳,但即使如此,敌军的兵力也是己方的十倍。】

    【如此悬殊的差距,导致不少将领对能否守住昆阳的信心非常不足,对于是否要坚持守在昆阳也心存疑虑,普通的士卒更是忧心忡忡,他们想要回到自己的地盘,与妻儿团聚,保存力量。】

    【见状,作为认为此时应当坚守昆阳的刘秀出言劝阻:“如果昆阳失守,那么不出一日,周边各部也必将被歼灭,难以保全,再无再起之日。”】

    【如今刘演率主力攻打宛城,根本腾不出手来救援昆阳以及其他城池,如果我们不守住昆阳,而是四处分散,那么昆阳必然失守,而分开的各部也必然没有什么好结局,连最后的财物也不可能留下。】

    【但是若是我们能够齐心协力,存亡与共,集中力量坚持守住昆阳,那么说不定还能有获胜的机会;而若是能够守住昆阳,那主动权反而就落到了我们的手中。】

    【到那时,建立功业也未可知。】

    【由于绿林和舂陵双方的矛盾,刘秀的建议并没有立刻被采纳,昆阳城中依旧有不同的意见;但是没过一会儿,王寻王邑派遣而来的大军就已经能够看到影子,即将抵达城北,绵延百里,不见末尾。】

    【此时,情况紧急之下,王凤等人选择采纳刘秀的建议,并就此商议应对之法。】

    【最终,王凤和王常两人率军坚守昆阳,而刘秀带着十余骑即刻从南门出城,去周边地区调集援军,到时回来支援守军。】

    “十万!”有人惊呼,他们已经全情带入了起义军,虽然这时候的起义军已经又拥立了新的皇帝,虽然他们也没有什么上战场的经历。

    全情代入之后,对于起义军的每个遭遇,都牵动着他们的心神。

    此次王寻王邑带兵来袭同样如此。

    虽然他们也搞不懂什么战术之类,但是人数他们还是能够看明白的——城内的起义军最多也就是一万人而已,可那些来进攻的敌军最少都有十万人!十万人啊!

    这是多么可怕的数量?

    十万人,即使是用人海战术,都能将昆阳城踏平吧?起义军该怎么办才能找到生路?

    一万人就已经不算很少,但是十万人,这样的差距,除了天真不知事的幼童外,任何一个人都感到绝望——这是能够通过团结一致打败的敌人吗?

    “还有机会!还有机会!”有人喊道,“他们是守城又不是攻城,还有城墙,只要能够守住,只要能够坚持住——”那就有机会了!

    虽然看起来机会也不是很大……

    但这也足以让人心短暂地振奋起来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还有百姓从这四十万变百万中得到了一些灵感:难道当时那XX的军队也是这样虚张声势的,他们实际上的兵力压根没有那么多?

    【在刘秀带人紧急出城后,王邑和王寻派兵包围了昆阳城。】

    【新军的作战风格也充分体现了王邑这个统帅的个人意志:一定要展现出我大军的强大力量,威风凛凛!】

    【因此,他们先是将昆阳包围了十层以上,又设立了百余座军营,将旗帜插得漫山遍野,锣鼓声一刻不停,声传十里。】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