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7中文网]
https://www.17zhongwen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这听起来像是某种书籍,且还有许多卷。但是目前为止,天下还没有讲述这种内容的书籍——总结出“流寇主义”,又细细讲明这种主义的特点表现……
这样的内容,怎么能是常规的书中能写的内容?
既然这么多所谓的起义都因为怀有这种主义而最终败亡,那么这本书写出来这个主义、又把表现讲的这么详细,不就会被人看了去,然后知道不能这么做吗?
虽然没有写到底该怎么做,但是既然知道什么是错误的,那想要建立一个势力就要简单许多了——至少,可以规避一个大坑。
这不是那种泛泛其谈的空洞言论,而是能够切实指导人做事情的“术”。
这种东西,什么时候都应当是家传之秘,谁能大喇喇地写在书中,被天下人阅览?
写书的人到底是谁,又到底打着什么心思?!
李斯等人同样神情微妙。
作为大秦最顶尖的那一拨人,他们当然对于如何建立一个势力、如何治理天下有着相当的心得,可这种心得他们也只会在家中传授给子嗣。甚至,都不会传授给全部的子嗣,只会精挑细选出合适的人选予以教导。
可后世要真有这么几卷书,那这心得秘术岂不是天下人人皆知?哦不对,是识字的人都能知道?
这种书究竟怎么通过的朝廷得以传播出去的?!
——他们可不相信后世的朝廷不会管制言论和书籍,谁要是不管那才是有问题。
而且,天下之大,总有朝廷出现失误的时候,这种时候要是有人想要造反,又得了这样的内容,对朝廷将会造成多大的影响?
就算最终能够镇压下去,但是说不定花费的人力物力时间就会多上许多,而这些东西哪一个都不是大风刮来的。
李世民无言以对。
早知道这个东西要讲农民造反的事情,知道它会鼓动天下的百姓反抗朝廷,对朝廷不利;但是他还真没想到,这个东西不仅鼓动,它还要讲造反的教训、讲不能做什么!
这么下去,是不是要手把手教百姓们如何造反?
这叫个什么事儿啊!
朱元璋也是一样的感受:“这书写的很好,但是为什么要写呢?”
他自从有条件后,就没有停下读书的脚步,那些曾经的农民起义军们也是他的重点分析对象。他们基本上都失败了,而失败的原因,也有极大的部分正是因为这个“流寇主义”。
他们打一把换一个地方,不断地寻找新的城池用以“就食”,一旦这个地方的粮草被吃干净,他们就要再换一个地方——他们基本上从没有扎根一地、自己尝试耕种过。
但是,即便是最富庶的城池,也不可能永远供应一支大军的所需,因此,他们也都永远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,在这个地方真正地留下自己的影响力,继而从这个基础之上扎扎实实地发展壮大……
没有自己的根脚,又怎么可能获得真正的全盘的胜利?
当年的他,广积粮、高筑墙,坚持这两点,实际上就是在认真地经营自己的大后方,经营自己打下来的地盘——地盘总是需要经营的。没有经营而仅仅是攻下的话,这个地方就不可能真正的变成属于你的地盘。
九字真言之所以被称为“真言”,当然是因为这九个字蕴含了深奥的智慧,是常人绝对难以想到的——在发现好像可以无限制地进攻下去、可以从其他城池轻易获得粮草和兵员的时候,有几个人还能想到要坚持去慢慢地经营地方?
可是,这个内容现在要被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!
朱元璋光是想一想可能造成的后果,就觉得有些晕眩。
在朝廷还强盛之时或许还无妨,但是等到朝廷变弱、等到天下情况变化,若是有人想要反叛、还看到了记载有这些内容的书籍的话……
他大明的江山可怎么办?!他老朱家的子孙又怎么办?!
这书中的内容,确实是句句箴言,但是为什么要写呢?写书之人到底是谁,他脑子真的没有问题吗?当时的朝廷难道就能允许他光明正大的将这本书出版发行?
而各个有心起义、已经起义或者正在面临败局的起义军将领们,则是在认真地记忆和思考这段内容。
“原来一路打下去是错误的吗?”樊崇愕然,这完全有违他的认知,他原本以为只要自己一路打过去、然后达到长安,扶持一个皇帝,就能坐拥这一整个天下。
难道这是不对的吗?不能这么一路打下去吗?可他的赤眉军明明能够打胜仗的啊!
经营地方,经营……究竟要怎么经营才算是真正的“经营”?
他占领一个地方,打掉那个地方的官府,让赤眉军的将领去控制那个地方,不是经营吗?他在琅琊郡等地的时候,也没有把所有攻破的城池都撒手不管啊。
难道他原本的那些做法还不算“经营”?那要怎么做,指挥农民们耕种,让黔首们正常经营买卖——他虽然没有管过,但也没有禁止。这样不对?……
刘秀,刘秀是怎么做的?
现在那个刘秀还在河北一带,还没有得到洛阳——但是河北也有不少地方处于刘秀的掌控之下了。
他可以参考一下刘秀是怎么做的,还来得及!
樊崇可以尝试参考刘秀,但是其他时期的不少起义军将领们却有些麻爪,他们在当下并没有可以直接参考的对象啊!
要是翻看史书,那当然有可以参考的对象,即使有些人没读过书,但目前通过这个神迹也知道了刘秀;可是,读书也是一种能力,有不少人不是不能读,但是却磕磕绊绊、不少地方理解的不甚清楚——况且,史书上多有春秋笔法,压根没有具体的操作细节。
所以,现实中的参考对象非常重要。
但是他们能够参考谁?别的起义军?那还不如他们自己。
再说了,“治理”“建设”这个东西,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,要说谁有经验……那大约是朝廷吧。
可是参考朝廷……要是朝廷没问题,他们也不会起义啊。
不是不能参考朝廷,可要是一不小心参考到沟里面去可怎么办?
【再来说绿林军。】
【绿林军,作为最初最大的一支起义力量,从一群衣不蔽体的农民,因为快要饿死而选择起义,到后来迅速壮大,四方出击直至覆灭王莽新朝,再到后来混乱和自相残杀继而灭亡,速度都相当之快。】
【发展的快,获胜的快,败亡的也快。】
【而绿林军的这种“快”,也不仅仅体现在绿林军身上,赤眉军同样也很快,后来的各种农民起义,基本上也都速度非常之快——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特点。】
【用我们当前的表述来讲,这就是“旧式”的农民革命的一个缩影,它反映了整个“旧式”农民革命的状况和特点。】
【绿林军最初的首领王匡和王凤,虽然在农民中有些声望,但他们本身也是农民出身,并没有什么学习经历或者其他经历,而绿林军的最初成员和日后的大部分成员,也都是出身乡野,是最平凡的百姓。】
【他们都具有同一个特征,即文化程度非常有限,基本上是目不识丁,更遑论了解经典。】
【而作为普通百姓,他们有着明显的局限性——缺乏一切资源,不仅是他们能够意识到的钱粮的匮乏,更有他们意识不到的信息、知识、认知的匮乏。】
【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家想来对“信息”的重要程度非常清楚,但是古代的普通百姓们,他们甚至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,自然更谈不上解决这个问题。】
【没有足够的信息,他们就无法认知到许多事情,无法进行更加正确的决策,无法做出更恰当的选择、更精准的判断,自然也难以正确解决问题。】
【日常生活中或许还能勉强过去,但是放在起义这样的大事之中,放在争夺天下这样一旦成功便是举世无双的伟业之中,这就是致命的缺陷。】
【此外,他们还有着观念方面的局限性,当然这个也与信息匮乏有关——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或者同一个东西的时候,出身豪强或者士族的人可能会认为这非常重要,或者非常有用;但是普通百姓们并不能意识到,甚至有可能认为这是无足轻重的。】
【综上所述,这些局限性在选择起义、打天下的时候,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个个深坑,一旦陷下去一次,就有可能让起义军们再也爬不上来。】
【当然,普通百姓出身的起义军有其局限性,那么士族豪强的人、朝廷官员乃至皇帝,也都有他们的局限性。】
【而绿林军的局限性的外在表现,就是没有对整体上的战略性的认识和规划;同时,在进入长安之后,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享乐和内斗,不知道好好经营建设——他们认识不到,统一天下并不是攻克都城、拥立皇帝那么简单,也不是不停地攻城略地那么简单。】
【最终,他们覆灭了,而如这般覆灭的起义军远不止绿林军。】
李自成坐在椅子上,面前是自己这段时间以来搜罗到的各种史书——包括史书原文,以及各种注解版。
而此时的李自成却没有关注这些史籍内容,而是从骨髓中感受到了一阵阵的冷意,他甚至一度觉得自己的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,凝滞在原地。
绿林军从萤火之辉变成燎原烈火、闻名天下,甚至一度主导了天下的走向,随后便瞬间覆灭——是啊,确实很快,太快了。不论哪一步,都太快太快了。
而后来的农民起义呢?
李自成想到了自己阅读过的种种记载,不论是王朝末年天下大乱时期的农民起义,还是尚属于太平年景时期的农民起义,大部分、不,几乎可以说是全部,都很快。
他甚至可以说,除了明太祖以外,其他的起义军都走出了一个极为类似的时间轨迹。
这说明了什么?说明了想通过起义夺取天下、建立政权并不容易?
他有些想笑,对于这个答案,这个人尽皆知的答案——这简直就是一句废话。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
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